首页

小妮原创

时间:2025-05-29 18:35:36 作者: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浏览量:15251

 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电 (记者 陈溯)7月12日是“国际防治沙尘暴日”,记者当天从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(国家林草局)获悉,近20年来,中国春季沙尘天气总体上呈现次数减少、强度减弱的趋势,由1981年至2010年均值17次,减少到近10年均值9.2次。

  “国际防治沙尘暴日”是联合国大会2023年6月8日通过决议确定设立的,旨在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沙尘暴灾害和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。

  沙尘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,针对产生沙尘的三个因素(沙尘源、强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),人类目前能作用的主要发力点在于沙尘源治理。在沙尘源区和路径区种树种草、建设防护林,可以增加地表植被,防治土地沙化,减少沙源面积,对于减缓沙尘暴发生频次和强度、降低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。

  中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,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《防沙治沙法》,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沙治沙体系。国家林草局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,组织开展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。

  经过长期努力,中国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,重点工程区林草植被有效恢复。据国家林草局统计,“三北”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.8亿亩,治理退化草原12.8亿亩,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.05%提高到13.84%,退化草原面积由2004年的85%降低到70%左右,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。沙化土地状况持续好转,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,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515万亩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000万亩。

  中国积极履行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,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务实合作。近一年来,中国以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为行动指南,挂牌成立了中阿干旱、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和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,重点面向东北亚、阿拉伯国家等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,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,支持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,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。(完) 【编辑:于晓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盛世修文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

石泰峰来到武汉市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,走进高等院校,了解高校统战工作;考察民营企业,了解科技创新、联农带农富农情况;走访街区、楼宇,了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基层统战工作情况;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乡村、学校,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情况。

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:低空经济展品受关注

来自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澳门学生严子宏称:“一个月间,深入学习了配网自动化、光纤通信网络等知识,并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,可以说满载而归。”

俄国防部:乌军2023年多次向俄军使用美制化学武器

一、看吊牌:充绒量高、蓬松度好、含绒量≥80%为优。二、按一按:回弹快,保温佳。三、摸拍搓:无梗无尘,质量过关。四、闻一闻:天然羽绒,微有鸭绒香。(张静 李思佳)

广西南宁:各界话“东西协作” 提升创新环境推动产业转移升级

海天之间,巨轮云集。吊车下,集装箱升落有序。今年8月,上海港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正式开港,连续14年位居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上海港再度扩容,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增添新的支点。

内蒙古阿拉善:接羔育幼工作正在进行

而“超常规”方面,预计各项政策力度会更大,有力推动融资成本下行,增加财政支出,同时还将体现在政策会及时出手,适度超前,助力宏观经济熨平周期波动和外在冲击。随着财政、货币、产业政策协同发力,形成合力,将在居民消费、投资、进出口、房地产等领域带来积极效果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